薈萃多元藝術,共唱絲路歡歌
正在西安舉行的第九屆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
吸引了來自格魯吉亞、阿塞拜疆、塞爾維亞等國的60余位藝術家
他們攜手走進西安的文化地標
用舞蹈、聲樂、雜技、默劇等藝術形式為廣大市民帶來惠民巡演
架起民心相通的絲路文化藝術長廊
一起跟隨他們的腳步來場city walk

來自斯洛伐克的默劇表演藝術家弗拉基米爾·庫利塞克在西安永興坊表演。新華社記者 鄒競一 攝
位于西安古城墻中山門內的永興坊
曾經是初唐名相魏征的府邸所在地
這里集納展示了皮影戲、華陰老腔等傳統非遺和城固熱米皮、綏德黃饃饃等地道美食
富有古長安城的街坊特色和濃郁的民俗氣息
近日,永興坊迎來了來自歐洲的藝術表演
踏著電子琴歡快的伴奏聲
來自斯洛伐克的默劇表演藝術家弗拉基米爾·庫利塞克以詼諧扮相登場
夸張的肢體表演、即興的臺上臺下協作
讓無聲藝術演繹出別樣精彩,引得觀眾掌聲連連
來自格魯吉亞的飛天舞蹈團在西安易俗社表演。新華社記者 趙英博 攝
跨越千秋歷史、廣袤山河
悠悠秦腔是西安人聽不膩、唱不完的鄉音
在有著百余年歷史的秦腔劇社——易俗社
曾經響著梆子、板胡的戲臺上
來自格魯吉亞的飛天舞蹈團為市民帶來了富有民族特色的傳統舞蹈
演出既有歡樂的節日元素,也不乏青年人間輕松俏皮的氛圍
“我們第一次來到亞洲演出,古絲路東端起點西安作為首站有著特殊的意義”
青年舞蹈演員安娜·阿拉布利說
希望能用藝術這一全世界共同的語言
讓古都西安的市民近距離感受絲路文化魅力

來自北馬其頓的男高音藝術家尼古拉·斯托伊切斯基在陜西省文化館表演。新華社記者 李佳旭 攝
距離大唐不夜城不遠的陜西省文化館(曲江館區)
是集中展示陜西民俗藝術的復合型公共文化新空間
以“曠古遺音 和合之美”為主題的絲綢之路非遺器樂精品展正在此舉行
來自北馬其頓的男高音藝術家尼古拉·斯托伊切斯基
在這里用卓越的聲樂技巧和動情的舞臺演繹深深打動著觀眾
有著二十多年演藝生涯、長期活躍在全球各地歌劇舞臺的他說
“我們因藝術齊聚,發現彼此,探索文化之魂”
來自塞爾維亞的音樂人斯洛博丹·特爾庫利亞在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表演。新華社記者 鄒競一 攝
作為唐代享有盛名的宮殿群
占地約3.5平方公里的唐大明宮被譽為“千宮之宮”
壯麗雄渾的建筑無聲訴說著盛唐氣象
在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丹鳳門前
古箏、琵琶、笛子等中國傳統樂器與塞爾維亞樂器、巴爾干節拍構成和諧交響
一曲充滿異域風情的樂曲《面紗》仿佛從古老的絲綢之路傳來
來自塞爾維亞的音樂人斯洛博丹·特爾庫利亞
和巴爾干城邦樂團帶來了富有感染力的演出
一曲全場大合唱的《康定情歌》后掌聲與歡呼聲久久不絕
他們說
“中國對世界不同文化有著尊重包容的態度,在這里我們就像一個大家庭”
用音樂對話共情共鳴
以藝術為媒相知相融
在第九屆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上
一起以 “多元之美”共赴“絲綢之路”心靈之約
記者:張思潔 蔡馨逸 李佳旭